top of page
若要查看作用方式,請前往您的即時網站。
論壇
歡迎!請隨便參觀,加入討論。
新文章
- 法。無界毗婆尸佛為過去七佛中的第一佛,緣生於九十一劫前。 何為”劫”? 在古印度婆羅門教所說的Kalpa,是一個極大時間單位,一劫相當於大梵天的1白晝,即43億2000萬年,所以毗婆尸佛的緣生於人類時間的3931億2000萬年前。 在<長阿含經>的第一分初<大本經(大因緣經)>,由釋迦牟尼佛對僧眾所說的,即是毗婆尸佛的出生到成佛的殊勝過程。 在過去九十一劫至佛陀出世的期間,共出世了七尊如來,即過去七佛。 “過九十一劫, 有毘婆尸佛; 次三十一劫, 有佛名尸棄; 即於彼劫中, 毘舍如來出。 今此賢劫中, 無數那維歲; 有四大仙人, 愍眾生故出: 拘樓孫、那含、 迦葉、釋迦文。” 在過去的七佛出現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各有不同。在毘婆尸佛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為8萬4000歲;而在尸棄佛出現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為7萬歲;毗舍佛出現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來到了6萬歳;拘樓孫佛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減到了5萬歲;拘那含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來到了4萬歲;迦葉佛的時期的人類,則有2萬歲的壽命;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的時期,人類的壽命只剩下了100歲!! 我們不妨思維一下,為什麼人類的壽命會在過去七佛陸續誔生的期間內,從8萬4千歲,直降至現在的100歲? 在《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.世本緣品》中記載,人類的起源是來自於”光音天”。初期這些眾生都是”化生”出世,以”歡喜”為食,並且可以自由飛翔在地球的上空。但是後來為了好奇”地味”,起初是沾取一點淺嚐,覺得味道甘甜,後來就以手抄,手挖,愈吃愈多,久而久之身體愈來愈重,就下降為”人類”。其後種種的貪食,到了地球出現了粳米時,人類吃了就開始了性別的差異。進而發展出了行淫,偷盜…等等惡業。 由光音天人下墜為人類的過程,我們不難理解,很多大惡,基本上都是從小貪慢慢的養大的。人類的壽命也隨著所造共業愈來愈大,而使得壽命愈來愈短。 當時的毗婆尸菩薩憐恤眾生而由兜率天降生母胎,由母親的右脇進入。母親在生出毗婆尸菩薩時,並不是坐或臥,而是站立,右手扶著樹枝,專心不亂,毗婆尸菩薩即從母親的右脇(即右邊腋下肋骨)出生。 菩薩從母胎落地後,即不用人扶持,行走了七步,遍觀四方,舉手指天說了一斷非常經典的話: “天上地上唯我獨尊,要度眾生生老病死” 當然,由於菩薩出生於皇宮,父名槃頭;母名槃頭婆提,所治的城即叫槃頭婆提,自然是備受呵護。 直到有一天,毗婆尸菩薩想要出去遊巡,就由侍著駕車到園林。這時在路上碰到了一位老人,這位老人頭髮花白,牙齒落光,滿臉皺紋,身形痀僂,手持柺扙,喘氣緩步而行。 當時的太子-毗婆尸菩薩問侍者:”他是誰?” 侍者回答:”他是老人.” 太子又問:”什麼是老?為什麼會老?” 侍者又回答:”老人就是壽命將要盡了,剩下沒有多少年好活了。” 太子再問:”那我也會老了?” 侍者回答:” 是的,有生必有老,不分貴賤。” 太子聽了後,就失望不開心了,於是令侍者駕車回宮。然後靜默思維著: ”原來老去,我也會經歷!!” 毗婆尸菩薩的父親在菩薩回宮之後,就問侍者, ”太子這次遊巡開心嗎?” 侍者答: ”不開心.” 其父親問原因,侍者答: ”因為在路上遇到了老人,所以不開心。” 這時槃頭王心裏想著: ”當時太子出世後,讓相命師相過命,說太子具足三十二相,若是治理國家,定成為轉輪聖王;若是出家,必成正覺,這次太子出遊不開心,那不是會如相命所說的嗎?” 於是槃頭王就將太子安置於深宮,設了各種不同的娛樂,並嚴選宮女來取悅太子,希望可以阻止太子出家。 過了一些時日後,時為太子的毗婆尸菩薩又再度出遊,而在出遊的半途遇到了一名病人。這個病人身材瘦小,肚子漲大,面容黧黑,倒臥於糞穢之中,沒有家人的照顧,看起來非常痛苦,也說不出話來。太子就問侍者: ”他是誰?” 侍者回答: ”他是病人。” 太子又問: ”什麼是病?” 侍者回答: ”病就是身體各種的苦痛逼身,生死難測,所以叫做病。” 太子又問: ”我是否也一樣,難以免除這種病痛嗎?” 侍者回答: ”是的,生者就會有病,不分貴賤。” 於是太子又再次失望不開心,就打道回宮去。 太子回宮後,槃頭王問侍者: ”太子這次出遊開心嗎?” 侍者回答: ”不開心。” 王又問: ”為什麼?” 侍者回答: ”因為在路上遇上了病者,所以不開心。” 這時槃頭王心裏想著: ”當時太子出世後,讓相命師相過命,說太子具足三十二相,若是治理國家,定成為轉輪聖王;若是出家,必成正覺,這次太子出遊不開心,那不是會如相命所說的嗎?”於是槃頭王就又將太子安置於深宮,設了各種不同的娛樂,並嚴選宮女來取悅太子,希望可以阻止太子出家。 又有一次,太子又命令侍者駕車遊巡,在路中遇上了送葬的隊伍,家屬宗親悲傷哀號,送死者出城。 太子問: ”這是什麼人?” 侍者回答: ”那是死人。” 太子又問: ”為何會死?” 侍者回答: ”死就是盡,人的壽命終了,身體諸根都敗壞了,生死兩別,所以叫做死。” 太子又問侍者: ”那我是不是也會如此,逃不過死?” 侍者回答: ”是的,有生就會有死,沒有分貴賤” 於是太子又失望不開心了。就叫侍者將車駕回宮,太子靜自思維: ”原來死苦,我也會經歷阿 ! ” 太子回宮後,這次槃頭王問侍者: ”太子這次出遊開心嗎?” 侍者回答: ”不開心。” 王又問: ”為什麼?” 侍者回答: ”在路上遇上了死人。” 這時槃頭王心裏又想著, ”當時太子出世後,讓相命師相過命,說太子具足三十二相,若是治理國家,定成為轉輪聖王;若是出家,必成正覺,這次太子出遊不開心,那不是會如相命所說的嗎?”於是槃頭王就再增加更多不同的娛樂來取悅太子,希望可以阻止太子出家。 又過了一段時間,太子又命令侍者駕車出遊,這次在路上遇上了一位”沙門”(比丘),沙門穿著迦逤,手裏持著鉢,視地而行。 太子問侍者: ”他是誰?” 侍者回答: ”他是沙門。” 太子又問: ”何謂沙門?” 侍者回答: ”沙門就是捨去人間的愛欲,出家修習正道,護攝六根,不沾染外欲,以慈心來善護一切,遇到苦難而不為苦,遇到樂世也不是過於欣喜,能夠忍人所不能忍,所以我們叫他沙門。” 太子說道: ”太好太殊勝了,這條路才能真正永遠遠離塵垢,最微妙清靜,才是最真切的路!!” 於是太子命令侍者迴車到沙門的面前。 太子問那位沙門: ”先生落髮刮鬍,穿法服托鉢,所求的是什麼?” 沙門回答: ” 出家者,就是為了要調伏內心,永遠離開塵垢,進而以慈心來教化眾生,沒有什麼困難可以影響我,以正道為是途” 太子說道: ”太好了,這才是最真切的路!” 於是太子找來了侍者,說: ”把我身上的寶衣以及寶車,還回去給大王,我在這馬上就剃除我的頭髮和鬍鬚,穿三法衣(即裙子、袈裟和法衣)出家修行去!我之所以會這麼做,是因為想要調伏我自己的內心,捨棄塵世間的煩惱,以求道法。” 於是侍者就駕著太子的車,帶著太子的寶衣,回宮將它們還給了槃頭王。太子從此以後就剃除頭髮和鬍鬚,穿三法衣,開始修道法。 太子(即毗婆尸菩薩)看到了老人,病人,感受到了人在世間苦惱;又見到了死人,對世間的眷戀也隨之幻滅;最後遇見了沙門,恍然大悟,下寶車時,還是一邊走一邊將身上的衣著脫去還去,這是真心要出家,這是真正的出離。這個時候,槃頭國的人民聽到了太子出家的消息,都紛紛傳言: ”這條路一定是真切的,太子都可以捨棄榮華富貴,放棄這一切了!” 就在這個時期,國中有八萬四千人前往太子處,求為太子,出家修行。 於是太子也接受了這些求道出家的國民,跟著他們四處的遊行,不斷的教育所到的眾生,從這一村到那一村;從這一國到那一國,所到之處,無不受到恭敬供養的。但是毗婆尸菩薩開始反思: ”我和眾生,遊行了每一個國家,所到之處的人間都是喧鬧混亂的,這個並不是我想要的,我什麼時候才遠離群眾,求得清淨的處所,讓我求真正的正道,追尋內心真正的志向,在清淨的地方專精的修行呢?” 又想: ”眾生多麼可憐阿,經常處於暗處,身體危險脆弱,為生,老,病,死所苦,眾苦集身,這裏死了,那裏生;生又死,死又生,這種苦不斷的輪轉。我要何時才能了悟生死病死苦的這些道理呢?” 菩薩又思維: ”生死是從何而來的呢? 中間是有什麼因緣呢?” 於是菩薩用他的智慧靜心觀察: ”生”到”老死”,所以”生”是”老死”的因緣 “生”是從”有”而起,所以”有”是”生”的因緣 “有”是從”取”而起,所以”取”是”有”的因緣 “取”是從”愛”而起,所以”愛”是”取”的因緣 “愛”是從”受”而起,所以”受”是”愛”的因緣 “受”是從”觸”而起,所以”觸”是”受”的因緣 “觸”是從”六入”而起,所以”六入”是觸的因緣(六入: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,又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) “六入”從”名色”而起,所以”名色”是”六入”的因緣(名色:概括一切精神與物質之總稱) “名色”從”識”而起,所以”識”是”名色”的因緣(識:指人的意識、分別能力) “識”從”行”而起,所以”行”是”識”的因緣 “行”從”痴”而起,所以”痴”是”行”的因緣 當眾苦集陰(蘊)時即生智、生眼、生覺、生明、生通、生慧、生證。 於是菩薩又反覆的思維:”如何的”無”可以讓”老死”無;如何的”滅”可以讓”老死”滅呢?”於是再以知慧來觀察原由: 沒有“生”,就沒有”死”;”生”滅了,”死”也就滅了 沒有“有”,就沒有”生”;”有”滅了,”生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取”,就沒有”有”;”取”滅了,”有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愛”,就沒有”取”;”愛”滅了,”取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受”,就沒有”愛”;”受”滅了,”愛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觸”,就沒有”受”;”觸”滅了,”受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六入”,就沒有”觸”;”六入”滅了,”觸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名色”,就沒有”六入”;”名色”滅了,”六入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識”,就沒有”名色”;”識”滅了,”名色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行”,就沒有”識”;”行”滅了,”識”也就滅了 沒有”痴”,就沒有”行”;”痴”滅了,”行”也就滅了 換句話說: “痴”滅了所以”行滅;”行”滅了所以”識”滅;”識”滅了所以”色”滅;”色”滅了所以”六入”滅;”六入”滅了所以”觸”滅;”觸”滅了所以”受”滅;”受”滅了所以”愛”滅;”愛”滅了所以”取”滅;”取”滅了所以”有”滅;”有”滅了所以”生”滅;”生”滅了所以”老、憂、悲、苦惱”皆滅。 菩薩思維著: ”苦陰(指人身上的三苦及八苦)滅了後,就會生智(智慧)、生眼(對正法念的觀察力)、生覺(正覺)、生明(捨離無明)、生通、生慧、生證(證得法果)。 這個時候,菩薩以順向及逆向觀十二因緣,就好像已經實際上的自我知見,如自己已經明心見性,所以就在座位上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至高無上的平等的覺悟;即指佛教修行上的最高覺悟、最高涅槃境界;簡單的說:就是成佛) 毗婆尸佛在初成佛時,大部在修”安隱觀”及”出離觀” 所謂的”安隱觀”就是:能夠讓修行者心得安隱的觀修法門;而”出離觀”主要是修十二因緣 毗婆尸佛又在閑靜的地方,靜靜的思惟: “我現在已經證得了無上的法門,那是多麼的深奧微妙阿!這是很難得解見知見的。這種妙法只有智者才能夠見悟的,不是一般凡夫可以做到。這些由眾生忍受而安住異端的理,法,受及學,都依者各自異端的見解而各自安住學習。所以這種深奧的的因緣,恐怕是無法理解。而這種”愛”盡而涅槃(往生善趣),更是倍加的難懂。我如果為這些人說這樣的法,他們必然無法理解,且反而會讓他們生出更多的困擾”。 如來升起這個念頭後,便靜默不再為眾生說法。 那個時候,大梵天王知道毗婆尸佛的念頭,就想著: ”感念世間如此的敗壤,真是可悲阿。毗婆尸佛可以證得如此深奧的妙法,但卻不想說。” 於是以很快的速度(原文:如力士屈伸手臂這麼短的時間),從梵天宮忽然降臨佛前。以頭面向佛足頂禮(五體投地大禮)。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這時梵天王右膝跪地,合掌對佛說: “希望世尊可以說法! 現今的眾生塵垢還是微薄,根器還是非常敏捷、聰明,有恭敬之心,比較容易開化,他們害怕後世會有無可救藥的罪障,可以滅除惡法,出生於善道。” 毗婆尸佛告訴梵王: ”就是,如同祢所言的。但是我在這裏俓自念想著:我所證得的法這樣的深奧微妙,若是為眾生說這些法,他們必會無法理解其中的意議,更加會觸動他們的困擾。所以,我才會默默的不想說這些法。我從無數的阿僧祗劫(一個阿僧祗劫等於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大劫)努力不懈的修這種無上的法,今天才獲得這種難得之法,若是為這些充滿婬欲、恚念、痴念的眾生說這些法,必然無法受用,徒勞無功。這些深奧的法理,和現在的世道是相反的,眾生都已經沾染了惡欲,被愚痴所掩蓋,無法信受理解。梵王!我所觀到的是如此,所以才會沉默不願意說這法。” 這個時候,梵天王重新再勸請再三: ”世尊!如果不說法的話,現今世間就會更加敗壞,真的很可憐。希望世尊可以在適當的時間來為眾生講法。不要使眾生再次墜落惡道。” 這時,毗婆尸佛受到梵王再三的勸請,就以佛眼觀視世間,看到眾生確實塵垢有厚有薄,根器也有利有鈍,教說時也有難有易。容易受教的眾生害怕後世所造的罪業,可以滅惡法,出生於善道.就好像是優鉢羅花(即睡蓮)、鉢頭摩華(紅蓮花)、鳩勿頭華(白睡蓮花)、分陀利華(即白蓮花),也許開始是出於污泥還沒到達水面,或者已經和水面平行的,或者已經出了水面而還沒有開花的,可是它們都不會被水所污染,一樣會開放。世間的眾生,也應當是如此。 這個時候,世尊對梵王說: ”我哀憐眾生,今日就開一門甘露法門(甘露法門就是通往涅槃的八正道,依照八正道來修持身口意三業,便能遠離三毒熱惱,得到解脫清涼。),這個法門深奧微妙,很難去信解了知,我今日為信受這個法門的眾生說法,但是不為會可能產生觸擾的眾生說。” 這個時候,梵王知道佛已經接受了請求,歡喜雀躍,於是遶佛三匝(旋繞三匝者也表敬三尊:佛、法、僧。亦念滅三毒:貪、嗔、癡。),對佛行大禮之後,即突然消失不見。梵王走後不久,佛自靜思量道: ”我今天應該先為誰說法呢?” 後來又自語道: ”對!應該回槃頭城內,先為王子提舍,大臣騫茶說甘露法門。” 於是佛瞬間於道樹消失,來到了槃頭城中槃頭王的鹿野苑中,在座上就坐。 佛告訴守苑的人說: ”你可以入城中,對王子提舍及大臣騫茶說:想知佛的法嗎? 毗婆尸佛現在在鹿野苑中,想見你們,現在正是時候了。” 這個時候,這個守苑人接受了離開,到王子及大臣的住所,傳達佛的信息。兩人聽到了,立即到毗婆尸佛座前,對佛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佛開始為他們說法,講說顯示善惡、教導捨惡從善、令修善因,讓他見到佛法的利益功德、隨他所做讚歎,令他歡喜。(原經文:示教利喜)、施論(菩薩道必修布施)、戒論(菩薩道必修持戒)、生天之論(修十善生欲界天之理論)、欲惡不淨(欲愛的境界是不清淨的,不究竟的,只有認清欲愛的禍患,確定「欲為不淨」,才能夠真的出離。)、上漏為患(意思是就算能夠離欲發起四禪八定,升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那也還是”上漏為患”離欲的重要),並且讚嘆”出離”是最深奧妙、殊勝清靜的。 這個時候,世尊見這兩人心意隨順不澀,歡喜信授,是有那個潛質授受正法的。於是,佛立刻為他們說了”苦聖諦”,為他們分析開解,並分別宣說解釋了”苦集聖諦”、”苦滅聖諦”、”苦出要諦”等正法。 苦聖諦(Dukkha(苦諦):一切生存是苦。生活中當然有苦有樂,但使人難以忍受的是諸行無常。生、老、病是眾生所必經的,「我」由五種物質與精神(五蘊)合組而成,只是短暫而偶然的產物,沒有持久、常住、永恆的東西。佛陀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(「八苦法」)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。世間有情悉皆是苦,有漏皆苦,即所謂「苦諦」。 **苦集聖諦(集諦):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。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,將之斷除。這是世間的因果,也是生死的流轉,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。 **苦滅聖諦(苦諦):說明解脫與證果。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,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?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?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?這是指出世間的果,就是解脫、清淨的境界--涅槃。 **苦出聖諦(道諦):說明離苦的道路。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,應該修學。這是指出世間的因,我們應該學習、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,努力不懈地修行,最後就可解脫生死。 這時,王子提舍及大臣騫立刻在座位上遠離了見惑,證得了正見的”法眼淨”的初果,像是一塊潔淨的布,很容易就染上了顏色一樣。在這同時,地神立即宣揚著: ”毗婆尸佛在槃頭城鹿野苑裏轉無上的法輪 (**以演說佛法譬喻成「轉法輪」,佛法如同運載眾生從茫茫苦海到解脫彼岸的交通工具;說法,就如轉動這種交通工具的輪子,使得登上這種交通工具的眾生,離生死苦,得解脫樂。**)這個是所有沙門、婆羅門、天人、魔、梵天及其他世間之人所無法轉的”。 這個聲音如此的展轉響澈了四天王天、一直到化自在天、在很快的時間,已經傳到了梵天。 這時,王子提舍及大臣騫茶,見正法得了果,真真實實沒有虛假,立即向毗婆尸佛說: ”我們希望在如來的正法之中清淨修行!” 佛說: ”很好! 比丘,我的法清淨而自在,好好的修行可以斷除苦際。” 這時,兩人則得到佛的受戒,受戒沒多久,如來又用三件事來示現:一是神足(即四神足),二是觀他心(即他心通),三是教誡(遮止,開許,諫誨,呵擯,慶慰),於是證得了”無漏法”(為不會漏失功德法財,是與解脫相應的法)、”心解脫法”(於世間憂、悲、惱、苦徹底解脫)及生死無疑的智慧。 就在這個時候,槃頭裏的眾多人民,聽到了王子及大臣兩人出家學道,穿袈裟持鉢,清淨修持,都相互的說著: ”這個法必定是真真切切的,才能使得他們捨棄世上這麼高的榮華富貴。” 之後,城裏面有八萬四千人都前往了鹿野苑中,毗婆尸佛的住所,對佛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佛一一的為這八萬四千眾說法。宣說佛教化的本願及修習佛法的功德利益:”施論”(布施)、”戒論”(持戒)、”生天”、”欲惡不淨”、”上漏為患”等法,並且讚嘆出離之法是最微妙而且清淨的第一大法。這個時候,世尊看到大眾心意隨順不澀,歡喜信授,是有那個潛質授受正法的,就為大眾宣說”苦聖諦”之法,一一的解說解開示,並分別宣說了”苦集聖諦”、”苦滅聖諦”、”苦出要諦”等法。 這時,八萬四千人立刻在座上遠離了見惑,證得了正見的”法眼淨”初果,像是一塊潔淨的布,很容易就染上了顏色一樣,見正法得了果,真真實實沒有虛假,立即向毗婆尸佛說: ”我們希望在如來的正法之中清淨修行!” 佛說: ”很好! 比丘,我的法清淨而自在,好好的修行可以斷除苦際。” 這時,八萬四千眾則得到佛的受戒,受戒沒多久,如來又用三事來示現:一是神足(即四神足),二是觀他心(即他心通),三是教誡(遮止,開許,諫誨,呵擯,慶慰),於是證得了”無漏法”(為不會漏失功德法財,是與解脫相應的法)、”心解脫法”(於世間憂、悲、惱、苦徹底解脫)及生死無疑的智慧。 另有八萬四千眾,聽到毗婆尸佛在槃頭城鹿野苑裏轉無上的法輪,立即至槃頭城毗婆尸佛的住所,行大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 這時,佛為這八萬四千眾,如之前一樣的說法。現槃頭城已有十六萬八千位大比丘。提舍比丘及騫茶比丘在大眾中上升到了虛空,身上現出了水火,現出了神通變化,為大眾宣說佛的微妙大法。這時如來念想:”現在城裏面有十六萬八千位大比丘,應該讓他們遊行四處,讓此兩人無所不在示現有生。六年之後,再回來城內為他們說”具足戒”(成為出家眾後,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時所應接受與遵行的戒律)”。 首陀會天得知了佛的心意,傾刻間從天界到佛前,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很快的首陀會天向佛說: ”是的,世尊,這槃頭城現在有這麼多的比丘眾,應該讓他們分散到各處遊行,六年之後,回到城來,為他們宣說具足戒。我當會擁護他們,讓他們得到安穩,不會為外道天魔及牛鬼蛇神趁機侵擾他們(原文:令無伺求得其便者)”。如來聽到首陀會天會天的話語,就答應了。 首陀會天見到佛許可了,就對佛行大禮,突然消失,回到天上去。不久後,佛告訴比丘們說: ”現在城內比丘為數眾多,應該分散到各處遊行教化人民,六年之後,回到城來集合,我為你們說戒。” 這時,眾比丘受到佛的教誨,紛紛持著衣鉢,向佛頂禮而去。 在一年之後,首陀會天告訴比丘們: ”你們遊行已經過了一年,還有五年,你們應該知道六年一到,要回城裏聽佛說戒了。” 就過樣到了第六年,首陀會天又對比丘們說: ”六年已經滿期了,該回城裏聽佛說戒了。” 這時眾比丘聽到了首陀會天的話,立即整理衣鉢,返回槃頭城,到鹿野苑毗婆尸佛住所,對佛行大禮,然後退下,停留在旁邊。 此時如來在眾人的眼前,上升到虛空中,互交二足,結跏安坐,為眾比丘講說戒經:忍辱為第一要。最重要的是”涅槃”,不要以把頭髮剃了、鬍鬚剃了,然後穿上袈裟來出家,就稱為沙門,也不能講錯誤的法來誤導眾生。(原文: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)。首陀會天這時來到佛不遠處,說了一段偈: 如來大智, 微妙獨尊, 止觀具足, 成最正覺。 愍群生故, 在世成道, 以四真諦, 為聲聞說。 苦與苦因, 滅苦之諦, 賢聖八道, 到安隱處。 毘婆尸佛, 出現于世, 在大眾中, 如日光曜。 說完後,即忽然消失不見。 毗婆尸佛成佛及教化眾生的故事,取材於<長阿含經第一分初大本經第一>。由於經的本身是文言文,對於現代人來說,要讀懂且讀通這些經,的確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,更不用說要解釋其中的生硬字。但是,凡事就是要有那麼一點堅持。就好像我們現代修法一樣,要花一些時間來靜坐持咒念經,都得要放棄一些平常的好娛時間。但是,我們現今的修行的模式,已經不若古代的人們。畢竟時空背景不同了,大部份的人都為了基本的生存而努力,要養家,要活口。可是我們平心靜氣來反思看看:看電視我們平常花了多少時間? 逛街購物我們平常要花多少時間? 上網爬文打遊戲要花多少的時間? 那麼試問:如果把所有的休閒時間,拿來修法,你願不願意? 再者,如果把一半的休閒時間拿來修法,你願不願意? 好吧,只要把三分之一,甚或四分之一、五分之一的休閒時間拿來修法,你願不願意? 咱們都說,修法修的是世間法,基本功的身語意,行走坐臥只要我們有一些專注力及領悟心,事實上就可以把基本的功夫拿到。修身-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;做該做的事,不做不該做的事;修語(口)-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說該說的話,不說不該說的話;修意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、不慢,重於轉念的功夫,意念出來都是正念。事實上,從字意上看似不難,但是有人修了一輩子,還是一直在十惡業中造次。反過來,心念正直者,自然懂得如何調伏自己的心,自然可以降伏自我的心,一切由意生。反過來說,只要身語意在生活中漸次的修得圓滿,靜坐,持咒念經,自然會由自發的心念去做。 關於佛教的歷史,至今也才兩千多年,但是佛教的教意,其所涵蓋的時空範圍,是無法用時間計算的,現在已知的佛經裏,就有91劫那麼久遠了。像十二因緣的這個法,也是從毗婆尸佛時代即有所記載。而更早之前呢? 那真是無窮盡,而且其本質一直都沒有因為時間的推演而有所變質。唯一會變的就是人類對法的領受程度。 讚嘆 過去七佛 讚嘆 本師釋迦牟尼佛 摯天 末學 合十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