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只有自身努力,神佛才會幫助你
如果有人說:”我視錢財如糞土,視黃金於無物” 請問你的反應是如何呢?
當我們處於肉身階段,吃喝拉撒睡,要不要用到錢? 答案是要的。
即便是得道的高僧及伽藍內的僧伽,他們致力於弘法渡眾生。但是這些舉凡法會、伽藍內的事務,那一些是不必用資糧(錢)來支撐的呢 ?
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離慾,也就是遠離一切對物質的慾望,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求財的法呢? 是阿!
原本投生到地球的第一批眾生是不必吃東西的,因為他們以歡喜為食,就是因為不用吃食,基本的生理需求根本就不存在的,所以就不會再衍生出其他的物慾。就是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,所以不會有太多的矛盾和比較。
直到第一位眾生因為好奇心,吃了第一口地味後,就產生了連鎖的反應。眾生變成了必須吃食的人類,也開始有了男女之別,就開始有了婬慾;有了比較心,也漸漸的有了矛盾和爭鬥。
這些業造出來之後,原來的福報也開始消耗掉了,世上的糧食也不再取之不盡了。因為上面種種的原因,開始有了夫妻、開始有了房子、田產,進而有了村落、城巿、君王、國家;有了國家,就開始有了戰爭、開始有了破壞…各位想想,一切的一切,追根究底,不就是從那第一口的貪心而來的嗎? 以至於今日,柴米油塩成為人類基本的生活需求,佛陀鼓勵大家修法離慾,但是當人在連肚子都填不飽的情況下,那還有餘力去修法呢? 釋迦牟尼佛看到了這個人類的弱點,知道唯有先充足了世間財,人類才有能力再去造福、造法財。
在【佛說雨寶陀羅尼經】中,記述了大長者妙月求釋迦牟尼佛開示如何讓家中的財富滿盈,因為家中的眷屬眾多,必須有更多的寶去布施給他們,讓他們也可以生活無虞,進而也能夠行布施。所以佛陀開示了長者【雨寶陀羅尼經】及咒,也展現了佛的大神威力,讓長者家中的財庫充足了。這個告訴我們,求財人人都想,但是你的出發點是什麼? 是要滿足自己的慾念?還是有了這些財,再去行布施? 這點很重要。如果沒有施,那會有得?
求財求不得,是怎麼回事呢?我們從兩個面向去討論:
1. 就菩薩的觀點來說:出於<攝大乘論>
(1) 「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」—
也就是本身的福報不夠,菩薩施給你也沒有用。就業果來說,這種狀況就是前世多修不善業,浪費資糧,今世才會感得業報。如何對治呢? —多懺悔、佈施
(2) 「見彼有情,若施財位,障生善法故」—
菩薩看到你得到財富後,會障礙到你修學善法,施財給你反而是害了你,所以乾脆不施了。對治法:持戒、精進。也就是讓你自己習善法成為一種習慣,既然成了習慣了,自然比較不會因有了財富就忘了精進。
(3) 「見彼有情,若乏財位,厭離現前故」—
菩薩看到你的生命中,若帶一點點的缺乏,就容易厭離眼前的生死,然後發起道心,所以乾脆就不施給你了,讓你發道心。對治法:多布施、出離心。這個邏輯是比較讓人有一點轉不過來。但是我們仔細想想看:如果,我們不管在什麼樣的階段,富也好、貧也好,把自己身上的資糧固定拿一部份出來,佈施給眾生,一但成為習慣,自然不會因為得到了財富就變了樣。
(4) 「見彼有情,若施財位,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」—
菩薩見到你,一有了財富地位,就會產生驕奢之心,憍慢、奢侈,就廣造殺盜淫妄的罪業,所以就不施財給你了。對治法:持戒吧!
(5) 「見彼有情,若施財位,即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」—
菩薩見到你若有了權勢地位,就會做出讓眾生出煩惱心的事,所以防範未然,就不施給你了。
2. 從個人的行持角度來看:
(1) 對得到的法沒有信心。這個對很多人來說嘛….如果我們靜下心來想想,當我們得到菩薩的幫助,我們得修這個法來得到求財富的助力,可是又心猿意馬,修法的當頭,心裏又在嘀咕著說:「到底有沒有效阿?」那我要告訴你,從你有這個念頭升起時,這個法就大打折扣了,甚至於沒有效了!為什麼呢? 因為你自己都失去信心了。唯一能做的,就是趕緊懺悔,然後為自己做一下心理建設吧!!
(2) 當我們向菩薩求財後,難道就可以坐著翹郎腿,等著錢財從天上掉下來,而什麼都不做嗎? 當然不可以!! 我們說三分由天、七分由人。如果自身不動起來,光求神拜佛,菩薩看到這個樣子,也不會幫助你的。
(3) 求財的當頭,就開始想著,錢進來了要去那裏玩,要買什麼東西,要找個漂亮的女孩,要……哇!!這種”超前佈署”,客倌們!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呢? 然後註定是落空了,因為菩薩看到你這樣的心態,肯定不樂意施財給你的。
(4) 多行不善:有沒有聽說過許多中了大額獎金的得主,很快的就消失了?? 或者是曾經發願如果得到了財富,要捐部份所得行善、要蓋廟的,然後沒有依照自己的誓願去做,後來錢財突然就沒了,再去求都求不到了?有沒有? 或者,當那個人如願獲得財富之後,就開始變了一個人了,法也不修了,開始背離願來求財的初衷,開始放逸自己的生活,酒色財氣樣樣來,如此的話,就算是坐擁金山銀山,也總有坐吃山空、折損自身福德,最終墮入惡趣。







